新华青年故事
当代青年来到新华书店工作
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朝气蓬勃的新华青年
正用奋斗与创新践行着
“新华精神”的传承
“五四青年节”之际,让我们共同聆听
年轻一代新华人的精彩故事!
一名中新协记者的“新华元年”
文 / 新华书店总店 池瑶
入职新华书店总店的这一年里,每认识一位同仁,我都会自我介绍一次:“您好,我是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会刊编辑记者池瑶,负责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公众号和会刊,新华书店总店、新华书店人公众号的组稿与编辑工作,欢迎投稿!”让我受宠若惊的是,无论是前辈还是同辈,听到我的自我介绍大多瞬间更表尊敬,他们或是眼前一亮,更热情地与我握手,或是微信回复“池记者,请多指教”“池记者,请多帮助”,再配上握手和鲜花的表情。
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探寻其中含义。
一年里,我以记者身份参与了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举办的“新华书店创新实践研讨班—走进山东”,聆听协会领导深情讲述新华书店创建的故事与始终肩负的崇高责任,见识到我们新华书店主播的才能与激情,被新华研学基地人工智能学习体验中心的高新科技教培业态所震撼,在开阔壮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学营地感受新华人在文化上的深耕与传承;我以会务组成员兼记者的身份深度参与新华书店业务骨干创新力提升研讨班,学习阜阳新华直播团队从0起步做到全国10强的创业经验,走进元书局、合肥新华三孝口店感受新华系特色书店的魅力;在第二届新华书店品牌强企案例征集活动中,我看到太原新华人在景区建起典雅别致的书屋,湖南新华人将智慧体育设备引进学校,上海新华人为盲人建立起“逆光”书店,玛沁新华人不畏艰险登上高原坚决完成送书任务……一年里,我一次次被新华人的智慧与力量震撼,被新华人的坚守与奉献感动,我作为记者,怎能让这些“新华系”美好在信息洪流中沉寂?当记者将这些美好公之于众,这不仅是对充满智慧又默默奉献的新华人的深情回应,更是赠予读者的一份珍贵财富。
一年里,《新华书店总店史》《新华书店五十春秋》《中国新华书店发展大系》等图书,我常备案头,由于工作需要,我一次次扎进这些历史资料里。我跟随这些史料回到1939年的秋天,延安新华书店搬迁到延安北门外凤凰山麓的平房,我仿佛听到毛主席高兴地说:“好呀!这是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的大事,是国家的大事”,看到他挥毫写下“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我仿佛看到新华书店的“皮袄队”肩担背驮着书、报、刊赤脚趟过延水河,踏上条条羊肠小道,看到云南怒江上背着图书溜索过江的前辈并为他们担心;参加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开幕式同志的签名留念簿带我“穿越时空”,回到1949年,紧跟在大咖前辈们身后,见证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我仿佛看到爱国的新华人,在抗美援朝时期为战士们集资捐飞机、捐大炮,冒着枪林弹雨用背篓将“精神食粮”送上最前线,为志愿军鼓舞士气;我在字里行间见证着新华前辈们走南闯北,将新华书店开到全国的各个角落,成立新华发行集团,带着这块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登上上市公司的榜单。什么是新华精神?如果在展望未来中思考这个问题,答案或许不够清晰,但是回顾历史,哪怕是历史中的小小缩影,便可分外了然,新华精神的传承正体现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体现在新华人服务教育举措的守正创新,体现在新华主播字里行间的书店红色基因,体现在新华人中流传的话语:“一代新华人有一代新华人的使命”。当我踏入人民文学出版社,采访知名军事作家徐贵祥老师时,听到他极认真,又饱含深情地讲:“我们不能让那些美好的东西彻底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我们要让它们更鲜活、更立体、更直观、更接近我们”,那一刻,作为中新协记者的使命,再次在我的心中变得清晰而坚定。
著名作家刘震云做客新华书店X花呗“畅读计划”发布会
一年里,我亲眼见证总店联合各地新华开展《山月当归》的云首发活动,远在福建、宁夏、乌鲁木齐等地的小朋友们通过视频连线激动地与喜欢的作家对话,这本书截至当日首发量突破10万册;著名作家刘震云做客总店,助力总店与花呗发起的“畅读计划”,让好书优惠福利覆盖全国100家新华书店门店;中国新华书店协会阅读推广工作委员会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主要领导奔赴北京,在会上争相发言、献策,他们提出最关切的问题,坦诚分享自家优秀案例,到会议结束时仍讨论得意犹未尽;新华情团圆会上,把会席换圆桌,遍布天南海北的新华书店老总们欢聚一堂,再次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人的连结也是信息的连结,当面对时代的挑战与机遇,10万新华人的心是聚在一起的,他们相互奔赴、相互扶持,记者的报道、行业协会的交流会议便成为新华人相互沟通、共享智慧的平台。当凤凰商管的曾锋总组织起1500人的三个“年轻人微信群”,一个“新华前辈微信群”,我感到88岁的新华书店正是因为这些热忱不减的前辈,有活力有冲劲的后辈,依然年轻,当聚合这股力量的桥梁逐渐强大和完善,难以想象新华书店系统的招牌将何等闪亮,很荣幸成为新华人的一员,很荣幸成为搭建桥梁的一颗螺丝钉。
我的“新华元年”是充实的,我与上百位新华同仁建立起联系,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一年来,我终于明白一声“请多指教”,一句“请多帮助”意味着什么?中新协记者肩上扛着专属于新华人的“情报中心”,让相隔千里的他们望向一处时,能轻松获取交流互鉴、资源共享所需的信息和平台;中新协记者将那些动人的新华故事做成报道,广为流传,为新华人奏响“共鸣之音”,更为大众献上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新协记者更是新华系统对外宣传的大喇叭,向社会宣告新华人在新时代的担当、创新和行动,拉进读者与新华人心灵的距离,让新华书店的红色品牌、金字招牌更响、更亮。新华人们口中的“指教”和“帮助”不仅是对记者这份职业的尊重,更是向同仁们智慧的求教,是对新华系宝贵精神财富的珍重,是对坚决坚守党的文化宣传阵地、用心服务读者的庄严承诺。
作为一名年轻的中新协记者,我能做的,便是尽我所能,服务好新华人。新时代,我们站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享受着新华书店金字招牌熠熠光辉的庇护和滋养,同时,我们也团结起来,将每个人微小如萤火的力量汇聚为熊熊燃烧的焰火,照亮新时代的金字招牌。我会牢记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嘱托,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愿高高举起自己的萤火,将它燃得亮而有温度,以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起誓:“今天,我辈以成为新华人而骄傲,明天,新华书店将因我辈而自豪。”
展新华风采,筑新华精神
文 / 徐水新华书店 赵红旗
在华北平原的晨曦中,徐水新华书店如灯塔般矗立。这座毗邻雄安的古城地标,不仅是老人静享时光的港湾、学子汲取知识的殿堂,更是青年人追逐理想的驿站。五四精神的火种,在这里与书香交织出新时代的青春画卷。
作为一名教材库管员,我的战场是方寸之间的仓库。面对教材激增的需求,我们团队以“空间魔术师”的姿态迎战:两米高的书垛是常态,“立体仓储”挑战地心引力,寒暑无休的配送接力赛成为日常。零供暖的库房里,冬日呵气成霜,夏日汗透衣背,但每当看见孩子们捧着新书的笑靥,所有的艰辛都化作掌心的温度。
这座浸润着墨香的精神堡垒,始终涌动着青春的热浪。我受单位文化氛围的熏陶,业余时间爱上了读书、写作,并且给网络平台、地方公众号积极投稿。感谢新华书店,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还有读书和书店。
值此五四青年节,库房外春意正浓。那些在书山中攀爬的日夜,那些被油墨浸染的指节,都是新时代青年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生动诠释。当晨光再次漫过教材封面的烫金文字,我们依然在路上——用书籍丈量青春,让知识照亮征途,这是新华青年对时代最铿锵的回答。
书香五载:一位90后新华人的成长手记
文 / 牡丹江市新华书店 事业发展部科员李雪
五年前的那个清晨,我推开牡丹江市新华书店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油墨香与温暖的灯光。那一刻,我并不知道,这座承载着无数人阅读记忆的书香殿堂,将成为我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舞台。从最初的生涩忐忑,到如今的从容自信,我与书店共同成长,在书页翻动间、在读者笑容里、在每一次创新尝试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新华青年的奋斗故事。
随着时代浪潮的推进,我们的书店也在经历着美丽的蜕变。2022年春天,我接过了书店新媒体运营者的重任,同时开始策划一系列文化研学活动。我的镜头里、文字间珍藏了太多温暖的画面:晨光中同事们整理书架的专注身影、儿童区此起彼伏的欢快笑声、自习区读者沉浸的安静侧脸、活动中孩子们闪闪发亮的求知眼神,她们的阅读时光构成了我的记忆长卷。
回望这五载春秋,书店的木质楼梯记录了我匆忙的脚步,电子屏保留下我创作的图文,而那一本本被读者带走的书籍,则携带着我们传递的文化薪火去往四面八方。数字阅读盛行的今天,我们用创新的方式守护着纸质书籍的温度。每一场活动、每一个镜头、每一本书,都在诉说着不变的初心。当新一天的晨光再次洒落书架,我知道,属于新华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而我们的奋斗,也将在这片书香天地里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新华青年:拥有敢于突破自我设限的勇气
文/ 上海书城长宁店 蒋嘉伟
以青春为墨,书写新时代新华人的成长答卷,站在新华书店明亮的展厅里,我望着书架上整齐排列的红色经典与时代新著,忽然意识到:青年人的成长何尝不是一本正在书写的创新之书?一年前刚入职时那个面对读者都会脸红的我,如今已能在聚光灯下从容主持活动。从调试麦克风时颤抖的指尖到流畅串起全场节奏,我读懂了成长的真谛——敢于突破自我设限的勇气,才是青春最鲜活的注脚。
在数字化浪潮中,传统书店如何焕发新机?我拿起手机架起三脚架,用镜头语言重构书籍推荐模式。连续几个夜晚的剪辑,反复调整脚本节奏,当《法律的悖论》荐书视频获得公司二等奖时,那些被剪辑时间轴折磨的深夜都化作了破茧成蝶的喜悦。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将新时代青年的数字基因融入文化传承的血脉。
作为读书俱乐部最年轻的会员之一,我在连锁工会读书俱乐部读书分享会上,用读者视角解读了一本心理哲学类书籍《被讨厌的勇气》。当看到老师前辈们为我的真诚分享热烈鼓掌时,我突然理解: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接力,而是每个时代青年用新思维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就像新华书店从书籍的搬运工到文化传承引领者的蝶变,我们这代人正用创新思维续写着文化传播的新篇章。
从管理书籍,查找书籍到向读者分享和推荐优秀书籍,不变的是知识文化传播的初心。当我们以青春之名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奋力奔跑时,每一次突破都在为“新华书店”这个金字招牌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新华青年最生动的奋斗图景——既做优秀文化的守护者,更当创新传播的弄潮儿。让我们继续以书为舟,以梦为桨,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驶向更壮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