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华访谈 | 蒋鸣涛:实体书店连接着具体的人,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绵长的情谊
最新动态
新华访谈 | 蒋鸣涛:实体书店连接着具体的人,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绵长的情谊
2025-05-09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新华书店是引领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主阵地、主推手。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我们特别策划“新华访谈”专题,邀请各地新华书店的主要负责人分享他们的读书方法、经验以及关于阅读的独到见解,为广大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阅读建议,助力全民阅读的深入推广。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鸣涛


本期,将与您分享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鸣涛先生关于阅读的思考。


01

记者:在您看来,阅读经典著作能给人带来哪些深层次的改变?对于初次接触经典著作的读者,您会建议他们采用怎样的阅读方法?


蒋鸣涛:经典著作往往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它们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思维,净化我们的心灵。阅读经典,犹如与历史长河中的智者对话,他们以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开启一扇扇洞察世界的窗口。

对于初次接触经典著作的读者,我比较建议“精读和泛览”“走读和坐读”相结合的方式读书。我们常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只有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现场,才能减少进入作品的障碍。比如读杜甫作品,要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来看。但史料之多,如汗牛充栋,这就需要我们“泛览”。另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让我们走出基于地域、血统、族别所形成的偏见,获得在书本中难以直接得到的见识。


02

记者:在短视频、社交媒体占据注意力的时代,如何培养专注阅读的能力?您有哪些对抗“碎片化信息轰炸”的方法?


蒋鸣涛:培养专注阅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比方说适当地设定阅读目标,每天阅读多少页、每周阅读多少章,让阅读过程更有目的性;或是,选择一个安静、无干扰的环境进行阅读,远离噪音。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及时记录”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能在日后回顾时快速找到重点。同时,笔记也是我们与书本对话的一种方式,通过整理和反思,可以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信息碎片化作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既带给我们多元的信息源和多视角的观点,也在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想要在这一场“信息暴雪”中扬长避短,找到一方立足之处,我认为较为快速有效的方式就是“时间隔离”,比方说到了看书的时间无论多好看的短视频或者软件都关掉;或是对分散的信息进行整理,根据所需进行信息查找、过滤和筛选,通过系统的梳理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


03

记者: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您认为读者仍然需要走进新华书店等实体书店的理由是什么?实体书店能提供哪些独特的体验?


蒋鸣涛:我想,人们在当下仍能走进实体书店,是因为实体书店作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实体空间,连接着具体的人,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绵长的情谊

首先,人是要活在“实体的空间”的,人可以偶尔躲进虚拟的空间,但不能一直活在所谓的“元宇宙”,这是由人性中的生物性、亲生命性所决定的。在书店,我们可以邂逅一些意想不到的书籍,收获寻觅宝藏的快乐;感受纸张的温度,体验真真切切的触感,享受阅读的乐趣;可以泡上咖啡安静地写作,体验放松和满足;也可以约上三五个好友听文化讲座、近距离与作者交流,与书来场“约会”……以上种种,都是实体书店存在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04

记者:您是否体验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赋能的阅读方式,例如,VR读书、AI问书等功能,您认为未来人们阅读的方式将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变革?


蒋鸣涛:现在非常流行用Deepseek软件,我也不例外,偶尔也会使用。未来的阅读方式,无疑也会更加多元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和阅读习惯,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我们收集相关的主题材料,帮助我们做分类索引、文献摘要、逻辑分析、数据处理,简单的资料查询性的阅读可以委托智能阅读器帮助我们完成,我们则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创造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但无论怎么变化,阅读的价值与阅读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人类的阅读需求也不会变。


下期,精彩继续……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